巴南鱼洞:“一村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穆叔叔,鸡和鸭子是不是又可以帮您卖了?好几个客户问您有没有货呢。”听见声音,鱼洞街道百胜村贫困户穆义明知道肖玲来了,十分开心。前不久,就是这位年轻姑娘,帮他把16只土鸡卖了2604元。
肖玲今年24岁,大学毕业后,通过“一村一品大学生工程”回到家乡,成为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百胜村一名工作人员。工作以来,她认真摸索科学致富之路,通过掌握信息资源优势,熟悉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帮村民代销农产品,努力为村民办实事,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
像肖玲这样的本土人才和返乡技术人才,正在成为鱼洞街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以才引才 把乡土人才挖回来聚起来
肖玲是地道的百胜村人,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重庆江北区从事电子商务等工作。2017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肖玲回家看到村里发布的回引农村优秀外出人才到村任职公告,她毅然辞职应聘回到家乡。
“我们村年轻人都出去了,村里很多老人喂养了土鸡土鸭,种植了蔬菜水果卖不出去,非常可惜。”肖玲说,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她希望利用所学知识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之前,肖玲在公司工作,月收入4000多元。现在,她的身份是百胜村本土大学生人才,除参与村里日常管理,她还积极参与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回乡在村委会工作,每月收入也有3000多元,收入虽然差不多,但感觉完全不一样。”肖玲说,乡村振兴是项伟大的事业,能够参与其中,她非常有成就感。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百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工作、农产品销售都成了问题,肖玲了解情况后,决心帮助大家渡过疫情难关,她利用休息时间走村入户,为贫困户代销农副产品共计32342.6元。
在鱼洞街道,像肖玲这样的返乡就业创业本土人才越来越多,这得益于鱼洞街道近年推出的“一村一人才”工程,打出了“请贤、招贤、留贤”组合拳,每个村都建起了乡贤人才库,成立了引贤联络组,打好亲情牌、生态牌、产业牌和文化牌,有效促进了人才回归。
搭建平台 乡土人才动起来活起来
周末一大早,家住鱼洞街道云篆山村的牛蜂子养蜂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德洪已经踏着微弱的晨光走出家门。他要从云篆山村赶往圣灯山镇,为当地几十名贫困户讲解蜜蜂养殖技术。而这样忙碌的工作,今年春季以来,他几乎从未停歇。
今年52岁的刘德洪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鱼洞人,有着丰富的经历,开过旅行社、办过培训机构。作为“蜂二代”,刘德洪一直以来对农业特别是对养殖业有着特殊的情怀。2016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创业,创办牛蜂子养蜂有限公司,同步成立重庆上尚品养蜂专业合作社。同时,他还被聘请为云篆山村返乡技术人才,倾力发展中蜂养殖。他推出“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经营模式,提出“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养殖理念,为蜂农免去后顾之忧,推动了当地养蜂业良性发展。
在刘德洪团队的推广下,4年时间,牛蜂子养蜂有限公司便在全国建立养蜂基地300余个,上尚品养蜂专业合作社吸纳369户贫困户加入,实现年产蜂蜜30余吨,助蜂农增收效果明显。随着刘德洪的名气逐步提升,他的培训班逐渐得到许多人认可。除了巴南本地的人经常请他去讲课,江津、合川、九龙坡、大渡口等区也有人慕名来邀请。仅2019年,他就举办了养蜂培训30余场次,培训学员1500余人,绝大部分学员是通过培训认识了养蜂,并从事养蜂。
“真是太感谢刘老师,免费送我蜜蜂,还手把手教我喂养、采蜜,还要帮我销售。”家住圣灯山镇的贫困户周继勇说起刘德洪,满脸笑容。周继勇说,现在蜜蜂已经产了蜜,但还没有摇过,想先把蜜蜂繁殖好后再摇,那时候产量肯定更高,估计明年就能增加几千元收入。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壮大乡村振兴‘青年军’,我们成立了服务专班,帮他们申请补贴、争取技术支持、引导产业发展,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鱼洞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辖区内农胜村、金竹村、百胜村、仙池村、干湾村每村已吸引了5名本土人才、两名返乡技术人才在村发展。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技术信息和创业资本,还带来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农村的发展带出了一支人才队伍。
厚植沃土 带动农民干起来富起来
稻花飘香、流水潺潺、街头巷尾干净清爽……走进干湾村,环顾四周,经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的院落干净整洁,公园式的活动广场上,花草树木相互映衬,动静相融、高低结合,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画卷。
“过去我们村可不是这样,农村的卫生环境可以说是脏乱不堪,公路两边随处可见白色垃圾,农房前后散乱地堆放着柴火。出去打工的村民不愿意回来,考出去的大学生也不愿意回来。”鱼洞街道相关负责人回忆,经过两三年的治理,道路变宽敞、村庄变美了,现在村里很多出去务工的人都回来创业了,很多农户也在他们的带动下吃上了产业饭、旅游饭。今年,鱼洞街道投入400万元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房屋立面改造50余栋,沿线景观打造涉及100余农户。如今,村民都认识到了环境对增收的重要性,村里号召建设美丽乡村,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投工投劳建设美丽家园。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街道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大力营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美、村更亮”的良好生活环境,吸引更多人回村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强化产业发展,推动樱桃、香桃、蔬菜等产业规模发展,发展乌皮樱桃3000亩、香桃2000亩、猕猴桃300亩;为当地农民提供务工岗位100余个,年增加租金和务工收入3000万元,让更多人在家门口致富。
今年54岁的温龙林从小生活在农村,长大后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到城市打拼出一番事业。2008年以前,他搞建筑、办工厂,是巴南区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但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农村生活一直充满了眷念。2012年,他放弃了城里的生意,毅然选择回到鱼洞街道云篆山干湾村1社,流转350余亩土地,干起了农业项目,创办了云篆山互鹏农业生态园。
现在,经过8年的摸爬滚打,温龙林已经发展350亩猕猴桃,生态园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现在一年有20多个品种的绿色果蔬可供游客采摘。“自己日子好过了,但不能忘记乡里乡亲,能帮的都要帮一把。”如今,在温龙林的果园里,每天都能看到几十名工人不停地忙活。温龙林介绍,在他的带动下,农户平均增收5000余元;园区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务工机会,现在基地里的员工都是附近的农户,长期工有15余人、临时工则有10余人,采摘季有60余名工人。
“以前我也想和丈夫出去打工挣钱,可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根本走不开。现在我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生态产业园,1350元/亩,一年可以收入5000余元;我还在生态园打工,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在家门口挣到钱,真是件好事。”正在地里锄草的留守妇女白花说。
来源:农民日报
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省农业农村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相关部署,为各级政府、涉农机构(龙头企业)提供:1、“三农”调研报告,报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2、“三农”系列培训;3、“三农”项目咨询;4、“三农”企业策划;5、“三农”企业资金、市场对接;6、“三农”政策补贴咨询。我会努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助力河北乡村振兴,全面建成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积极贡献。
河北省委常委、河北省常务副省长袁桐利对我会批示:“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扎实有力,为推动我省“三农”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望继续发挥桥梁纽带功能,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在“三农”深化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中作出更大贡献。”
扫描二维码,进入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公众平台
新闻热线:0311— 66566906、6656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