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代表处  |  唐山代表处  |  秦皇岛代表处  |  邯郸代表处  |  邢台代表处  |  保定代表处  |  张家口代表处  |  承德代表处  |  沧州代表处  |  廊坊代表处  |  衡水代表处  |  辛集  |  定州

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
| 环卫一体化委员会

| 美丽乡村建设专委会 | 电商专业委员会 | 碳中和专委会 | 健康乡村建设专委会  | 京津冀智慧农业专委会 | 有机食品委员会  |  健康管理服务专委会

 |  项目服务专委会  |  县域产业服务委员会  |  乡村产业专委会  |  油莎豆产业专委会  |  规划设计研究院  |  乡村服务委员会  |  教育培训委员会  |  三农带头人专委会 

三农服务委员会

多措并举促农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多措并举促农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的

实践与思考——以云南省姚安县为例

 

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紧紧围绕着力打造田园之城,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以产业基地化、基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培强壮大以肉牛、花卉为重点的高原特色产业,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挖掘发展潜力,拓宽促农增收渠道,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促农增收的主要举措

一是政府“推”,抓重点,培育经营主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姚安县立足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和优势,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银行“334”项目资金投入机制(即政府投入30%财政资金,建设完善水电路和种植大棚、养殖圈舍等固定设施;引进龙头企业投入30%自有资金,建设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撬动金融部门投入40%信贷资金,为企业提供经营环节流动资金,有效解决发展产业融资难的问题),成立农业开发投资公司,将财政投资建成的基地折股量化注入农业开发投资公司托管经营。农业开发投资公司以产业基地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择优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拎包入住”租赁经营15年,并以5年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按照财政投资比例的8%、9%、10%收取租金,营造“企业往姚安搬、人才向姚安聚、项目在姚安建”的优越营商环境。坚持大抓招商引资、大抓营商环境,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的招商引资工作机构,开展“保姆式”跟踪服务,加大对花卉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最大限度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二是主体“带”,补短板,健全运营机制扩大产业发展规模。通过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不断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加大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基地功能配套设施,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既有助于吸引农业企业入驻和金融资本投入,又有利于扩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规模。同时,农投公司将农业龙头企业与产业园区内的村集体及全县脱贫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剩余劳动力到基地务工,并带动当地农户发展订单生产,让农户获得土地租金、基地资产收益、务工工资和订单销售等多项收入。如:姚安云秀花卉有限公司入住产业园区租赁经营花卉基地256亩,支付基地租金264万元,支付1387户脱贫户工资共计124.6万元。

三是基层“探”,重长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订单合同、农旅融合、产业联合体、盘活闲置房屋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走出多种促农持续稳定增收路子。通过在投资公司、经营主体、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之间建立完善资产收益、订单生产、土地流转、打工就业等方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高效发展,拓宽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效益最大化。目前,全县产业基地吸纳农民工就近务工2.4万人,获得工资性收入6亿多元,人均务工收入2.5万元;财政投入的设施实现资产收益908.6万元,其中,参与项目的77个脱贫村集体收入385万元,每个村实现集体收入5万元,7605户脱贫户和低收入监测户收入523.6万元,户均实现资产收益688.5元。

四是全力“帮”,强保障,多方联动推动惠农政策落实落地。一方面,强化就业创业,提升工资性收入。搭建农民工就业平台,扩大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空间,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等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服务,组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群众务工就业。另一方面,落实惠农政策,提升转移性收入。全面落实养老保险、粮食直补、社会救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退耕还林等补贴政策,列出财政惠农支农补贴资金目录清单,及时足额兑付。同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种植业、养殖业能够纳入到参保险种的品种做到应保尽保,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切实保护农民基本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加强金融支持农村发展力度,出台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推出乡村振兴产业贷、“肉牛+信贷+保险”等金融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促农增收的制约瓶颈

一是保障要素不足。首先,可利用土地资源要素制约,土地流转困难且不规范,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用地需求与供地不足特别是设施农用地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受到影响,很难向现代农业所需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其次,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与产业化发展相配套的基地设施、仓储物流、产业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主导产业基地仍然存在“散、小、弱”的问题,大棚、冷库、收储、包装等功能设施不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质量规程有待提高。再次,农村人才缺乏,引导致富带头人、土专家和懂科技、能经营的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和配套政策尚不健全。

二是产业化程度低。全县主导产业除花卉产业之外,其他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尤其是肉牛产业,农民自发式养殖比较多,存在生产无序状态,养殖散、乱等现象,养殖技术欠缺,分散经营无活力。加之支撑产业发展中的各类组织化程度较低,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还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还没有健全,尚未形成有机内在联系的产业链。

三是经营主体不强。投融资等体制不健全,农业投入方式单一,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之一些龙头企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管理水平低,大部分企业规模小、设备差,缺乏农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未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能力弱。营商环境有待改善,招商引资引进知名农业龙头企业难度较大。

四是市场竞争乏力。一方面,多数主导产业缺乏当家品种、主打品牌和知名商标,市场竞争力弱。加之尚未建立有效的营销体系,市场销售渠道单一,产品销售不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产业整体配套协作水平低,农业生产大多处于种养环节,多数农业经营主体仅以“种植+加工”“种植+销售”模式进行二次产业简单融合,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全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了产业综合效益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增收。

促农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发展要素保障。不断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力度,破解发展制约瓶颈。探究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各类空闲农房院落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为农业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要素支撑。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增值服务、市场培养等方式,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级的农业投融资渠道,撬动更多金融及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领域。不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培育力度,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土人才队伍,用活“乡土人才”,扎根农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二是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展招商引资,补齐补强初加工、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供应链、配套链,全面提高优势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品牌创建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农副产品的消费需求,做活做好农文旅融合大文章,兴办多功能兼备独具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多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千方百计促农增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户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后续利润,让农民利益最大化。提高农民产业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加快实现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农民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切实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群众双方利益分配的指导与监管,推动双方明晰产权、明确责任与风险,持续调动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改造提升低效分散产业,推动农业品种向农业品牌发展,提升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效益,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一颗印章管审批”改革成果,不断简化审批流程,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以客商是否满意为标准,提供 “保姆式”“兄弟式”“娘家式”服务,切实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要打造利企惠企的营商环境,甘当为企业服务发展的“店小二”“服务员”,切实把企业发展的需求作为服务指南,把企业发展的短板作为发力重点,把企业面临的问题作为攻关课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及时服务,真正把服务做到企业急需处、做到企业家心坎上,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浓厚的诚信环境氛围。

五是全面落实富民政策。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三权分置,明确权益归属,让老百姓多得实惠。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改革、养老保险、粮食直补、社会救助、创业促就业等相关惠民政策,严格规范资金发放,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支持村集体集中利用农村资源要素,采取招租、入股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物业经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增加集体收益。完善村集体收益分配机制,按股分红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提高农民的集体经济股权收益。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委政策研究室)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振兴

 

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省农业农村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相关部署,为各级政府、涉农机构(龙头企业)提供:

1、“三农”调研报告,报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

2、“三农”系列培训;

3、“三农”项目咨询;

4、“三农”企业策划;

5、“三农”企业资金、市场对接;

6、“三农”政策补贴咨询。

我会努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助力河北乡村振兴,全面建成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积极贡献。

河北省政府原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袁桐利对我会批示:“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扎实有力,为推动我省“三农”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望继续发挥桥梁纽带功能,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在“三农”深化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中作出更大贡献。”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