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会精神为引领,激活燕赵振兴“强引擎”
2025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乡村振兴勾勒出全新的宏伟蓝图。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紧跟时代步伐,紧密围绕河北代表团在两会上的核心提案,以“产业强基、数智赋能、生态塑形”为主线,积极联动战略合作伙伴与会员单位,全力打造具有河北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为燕赵大地的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产业领跑:深挖“土特产”,做强“链主”经济
针对全国人大代表郭进考聚焦的“盐碱地综合利用”问题,促进会联动沧州国欣集团,在黄骅市开展耐盐碱棉种培育与推广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试点区域棉花亩产实现18%的显著提升,为环渤海地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样板,让盐碱地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
基建筑基:打通城乡要素流动“关键节点”
全国人大代表王永兰提出的“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议,切中农村发展要害。促进会积极推动河北省国控集团在张家口坝上地区投资建设“四好农村路 + 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该项目不仅修建高质量农村道路,还配套安装光伏路灯、5G基站等先进设施,将12个特色村落紧密串联起来。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设施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当地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5%,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冷链物流领域,促进会联合千喜鹤集团,于石家庄正定县打造京津冀农产品智慧云仓。该云仓有效整合会员单位绿岭集团的薄皮核桃、邯郸禾下土公司的富硒小米等优质产品,借助先进物流技术,实现48小时内直达京津商超。这一举措大大降低农产品损耗率,降幅达40%,每年助农增收超2亿元,有力保障农民的收益。
数智赋能: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张运凯呼吁“强化涉农职业教育”,促进会迅速行动,与战略合作伙伴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基地”。基地开设智慧农业、电商直播等紧贴时代需求的特色课程,为乡村培养新型人才。2025年,已成功培养3200名“数字新农人”,其中学员创立的“临城核桃直播团队”成绩斐然,单月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绿岭集团产品线上销量激增70%,展现出数字新农人的强大力量。
在技术创新层面,促进会联合沧州国欣集团研发“AI棉田管理系统”。该系统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病虫害,有效减少30%的农药使用量,同时试点棉田亩均收益提升25%,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高效发展。
生态塑形:从“绿色资源”到“绿色经济”
全国人大代表李瑶提出“激活乡村生态资产”,促进会积极推动绿岭集团在邢台临城打造“核桃林碳汇交易”项目。2万亩核桃林每年碳汇收益可达180万元,惠及23个村集体,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同时,联动河北同福集团在衡水湖周边开发“芦苇文创产业园”,将废弃芦苇转化为精美的非遗草编工艺品。这一举措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还带动20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每户年均增收1.5万元,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
治理铸魂:凝聚会员单位“链式力量”
促进会充分发挥整合协调作用,凝聚会员单位力量,构建“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紧密型利益共同体。绿岭集团在临城县推行“核桃托管服务”,为农户提供从技术指导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支持,带动3万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千喜鹤集团与邯郸20个村签订“净菜保底收购协议”,通过开展标准化种植培训,使蔬菜优质品率提升至90%;河北省国控集团设立规模达10亿元的乡村振兴基金,重点支持会员单位产业项目,已成功落地智慧温室、冷链物流等12个标杆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资金支持。
未来行动:聚焦“三化”攻坚,释放乘数效应
展望2025年,促进会将重点推进三大任务。一是产业链数字化,联合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开发“乡村产业数字孪生平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可视化管控,让产业运营更加智能高效;二是资源资产化,推动会员单位生态资源(碳汇、光伏等)证券化试点,计划年内发行5亿元绿色债券,为乡村发展引入更多资金活水;三是人才专业化,与河北农大、邯郸职院共建“乡村振兴人才学院”,计划三年培育10万名高素质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结语:政企协同心,燕赵再出发!
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将始终以两会精神为行动指南,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会员单位的产业优势充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让河北代表在两会上的“好声音”在燕赵大地结出累累硕果,助力河北乡村在振兴之路上大步迈进,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供稿人: 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 张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