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大运河和美乡村串珠成带
近年来,沧州市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通过村庄“主角”、政府“主导”、市场“主推”、群众“主体”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内364个村庄全部建成和美乡村,串珠成带,重塑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村庄“主角”
“标准化”树起和美标尺
一是明确创建范围。制定“三步走”的战略,逐步将大运河沿线村庄打造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带。
二是明确创建标准。参照《河北省和美乡村建设试行标准》,围绕规划编制、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7个大项24个小项标准。
三是打造典型样板。打造高效农业型、休闲旅游型、文化传承型、环境优美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等多种模式和美乡村,运河沿岸8个县(市、区)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357个,渤海新区黄骅市大赵村等15个村庄获得省级和美乡村精品村荣誉称号。在大运河沿线创建了吴桥古运河畔、东光县运河沿线等5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区。
政府“主导”
“一体化”筑建和美网络
一是坚持“一体化”规划。在河北省大运河“1+6+1”省级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内村庄实现规划编制全覆盖,形成154个“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成果。
二是坚持“一体化”治理。核心监控区内364个行政村均已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新建厕所运营监管中心1个、改造提升户厕9526座,吴桥水厕并治“1+X”模式作为全省典型报送农业农村部。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实现全覆盖,建立了农村黑臭水体监控平台,实现有效管控。2024年以来,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大运河沿线8个县(市、区)累计清理生活垃圾10.69万立方米,清理杂物6.3万处,清理坑塘2107处,清理畜禽粪污1.2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161处,清理庭院2.3万处,建设小游园、小果园、小菜园及停车位12处。
三是坚持“一体化”建设。核心监控区内364个行政村实现江水村村通、通硬化路、通客车;沧县捷地乡傅家圈村等6个运河沿线村庄荣获2023年河北省森林乡村荣誉称号;实施农村电网建设工程,24小时连续供电;通信网络全覆盖,全天候服务通畅无盲区;农村学前教育覆盖率100%,农村综合服务站覆盖率100%,全面普及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和标准化卫生室。
市场“主推”
“特色化”发展运河乡村
一是优化沿线农业产业结构。沿运河打造了泊头市亚丰现代农业园区等7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运河由南至北初步形成吴桥中药材种植区和红高粱种植区、东光特色林药种植区、青县瓜果蔬菜种植区等10个特色产业种植区。
二是大力实施“龙头提升”工程。打造“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龙型业态,运河沿线8个县(市、区)发展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99家,其中省级33家,国家级5家。围绕蔬菜、枣品、果品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3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三是挖掘运河资源禀赋。重点打造吴桥杂技大世界、东光森林氧吧、沧县减河闸等旅游景点,让古老运河重新焕发光彩。青县清州镇司马庄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条文化旅游线路入选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群众“主体”
“内涵化”塑造和美心灵
一是“网格化”参与。建立起“乡镇-村-网格小组-网格员”网格化管理体系,鼓励群众参与,“一格多职、多网合一”,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便民服务等多方面工作。
二是“信息化”管理。联合建设银行,以“裕农通”平台为抓手,创新建立“积分超市”等,村民通过践行文明活动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开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随手拍”、举报电话等监督平台,发放问题督办函103张。
三是“传承化”治理。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开展“文明市民”“文明家庭”评选,组织“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青县东姚庄村等7个运河沿线村庄获批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和美乡村由“风景美”向“风尚美”转型。
文章来源:河北省和美乡村
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省农业农村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相关部署,为各级政府、涉农机构(龙头企业)提供:
1、“三农”调研报告,报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
2、“三农”系列培训;
3、“三农”项目咨询;
4、“三农”企业策划;
5、“三农”企业资金、市场对接;
6、“三农”政策补贴咨询。
我会努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助力河北乡村振兴,全面建成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积极贡献。
河北省政府原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袁桐利对我会批示:“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扎实有力,为推动我省“三农”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望继续发挥桥梁纽带功能,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在“三农”深化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中作出更大贡献。”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